一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,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
挖掘各学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,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拓展和渗透,让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内容之外,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学习,使学生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。在各中小学中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,利用升旗仪式、墙板报、手抄报、少先队广播等渠道进行宣传,通过古诗词大赛、征文比赛、书法、绘画、剪纸比赛等形式提升对中华优秀文化认知。
二、以“文明校园、书香校园”为契机,加强对学生文明意识的培养
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,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以“文明校园”创建为契机,推进打造“书香校园”。鼓励学生在家庭做孝顺父母,关心亲人,勤俭节约,热爱劳动的“小帮手”;在社会做热爱祖国,文明礼貌,诚实守信,遵纪守法的“小标兵”;在学校做团结友爱,互相帮助,尊重他人,善于合作的“小伙伴”。
三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,营造传统美德教育的氛围
加强校园文化墙的建设,让校园的每面墙壁说话,使校园环境增添了浓郁的中华优秀文化氛围。结合各学校、各班级特色,把学生的日常行为评比与传统文明礼仪结合起来,有批评,有表扬,有反省,有鼓励。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,构建学生健康人格,全面提高学生素质。
四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,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灌输
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,坚持分层施教,确保诵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。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学生选择《弟子规》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等,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,选择《论语》《道德经》等。通过丰富的诵读方式,运用读、讲、赛、吟等方式激发学生诵读兴趣,增强诵读效果,使诵读活动真正走进学生心灵。
五、挖掘资源,在课后服务及社会实践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
继续创新课后服务模式,丰富课后服务内容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,深挖校内外教育资源,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,开设剪纸、国画、书法、礼仪、蜡染、布贴花、茶艺等课后服务项目,充分发挥市、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作用,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资源。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,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