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济社会发展,呼唤“更好更公平的教育”。2008年起,顺城区开始试水“学区化”管理。通过“名校+新校”“优质+薄弱”“城市+农村”,实现优质资源共享,缩小校际差距,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。2021年,辽宁省印发《关于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的指导意见》。顺城区顺势而为、乘势而上,借助十余年学区化管理经验,将全区23所中小学校组建成6个多法人松散型教育集团,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“顺城路径”。以“三个到位”促规范,“三项工程”强队伍,“三层教研”抓培训,“三级课程”增内涵,打造“3333”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升级版,推进集团化办学驶入“快车道”。
一、突出谋篇布局,“三个到位”促规范
坚持政府主导,强化行政推动,落实“三个到位”,为集团化办学规范实施提供有力保障。
1.组织领导到位。区教育局成立集团化办学管理中心,健全组织机构,明确责任分工。定期召开专题会议,研究部署工作,同步视导督促,总结推广经验。教育集团成立理事会,理事长由龙头学校校长担任,实行理事长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,形成上下齐抓工作氛围。
2.制度机制到位。将集团化办学管理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。制定《顺城区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实施方案》,明确集团成员校法人不变,经费运行不变,隶属关系不变;发展规划一体化,学校管理一体化,人员调配一体化,教育教学一体化,文化建设一体化管理模式。制定《顺城区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评估办法》,建立集团内部章程等相关制度,确保各项工作扎实落地。
3.资金投入到位。教育局每年统筹安排集团化办学专项资金,用于骨干教师交流、优质课程开发、教科研联动等方面需要。近三年来,顺城区先后投入超亿元资金,新建学校3所,集中改造中小学校20余所,为集团化办学提供优质现代教育资源。
二、突出关键因素,“三项工程”强队伍
将加强队伍建设作为集团化办学第一要务,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。
1.“师魂工程”固根基。立德树人靠有德之师。教育集团广泛开展“争做四有好老师”等主题教育活动,“争做新时代人民满意教师”大讨论活动,塑造教师群体良好形象。注重典型引领,开展“最美教师”评选活动,组建“最美教师”宣讲团,召开师德分享会、开展师德巡讲,弘扬师德正能量。
2.“领航工程”强带动。一方面抓校长带动。对中小学校长有计划开展任职资格培训、提高培训、高级研修和专题培训;把强化校长领导力纳入集团化办学管理,建立“月重点工作反馈制”,提升校长实践能力。一方面抓名师带动。依托“名师工作室”,将集团成员骨干教师纳入其中,探讨学科建设,开展课题研究,辐射集团教师成长。同时,龙头学校因地制宜,采取帮扶支援、跨校兼课、挂职锻炼、交流轮岗等形式,输送先进办学理念、教学经验。三年来,交流校长32名、提拔29名,交流骨干教师、学科带头人45名。
3.“青蓝工程”同促进。充分发挥“老”教师传帮带作用,开展教育集团“师徒结对、青蓝共进”活动。全区476名骨干教师、学科带头人与教师结成帮扶对子。师父带师德、带师能,尽职尽责做表率;徒弟认真向师父学习,刻苦钻研重积累,有力促进了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。
三、突出专业提升,“三层教研”抓培训
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环境下教研新思路,以教研推进课程改革,以课程改革成就教师专业成长。
1.校本教研做强自身。打铁还需自身硬。各成员校根据教师和学校发展需要,针对深化课程改革中的困惑,拟定研究专题,开展“主题牵动式”“课题引领式”“科研带动式”校本教研,促使教师在深化课程改革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。
2.学区教研互学共赢。树立“大教研”观,发挥龙头学校优势,与成员校组成教研共同体,定期开展活动。构建出“梳理集团教研共性问题——确定教研专题——开展案例式研究——反思提炼成果——推广总结成果”教育集团教研模式。通过“送教下乡”“模拟授课”“同课异构”“团队磨课”等教研活动,实现强弱共发展,城乡同进步。
3.区域教研提档升级。教师进修学校以课题研究为牵动,以课改基地建设为抓手,通过集体下校与个体下校相结合,“蹲点”与“跟踪”相结合,开展教学专题研究、案例诊断、经验分享等系列主题教研活动,解决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。一对多、一对一专职指导,有效推动全区教学水平高层次、高质量发展。
四、突出本土优势,“三级课程”增内涵
聚焦办学内涵核心,以课程建设为抓手,推进特色建设,促进优质均衡。
1.让国家课程“活”起来。规范办学行为,在严守开齐、开足国家课程底线基础上,各成员学校基于校情、学情、教情,将国家课程与办学理念、育人目标、文化特点紧密结合,促进国家课程学校化实施。新华一校教育集团,梳理出各学科各年段德育细目,落小落实《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》;组建国学、古筝、京剧、泥塑、书法等10余个社团,开展“读书节”“诗词会”“民俗节”等学科实践活动,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。
2.让地方课程“亮”起来。与国家课程链接,与校本课程整合,与专题活动相融,对地方课程的结构、内容、教学方式等领域进行“再加工”,使原有的地方课程更具学校化、个性化,更符合、更贴近学生、学校、乡土特点和需要。十五中学教育集团,围绕地方课程《非物质文化遗产》内容,开展学习编织中国结、满族剪纸、认识煤精琥珀等活动,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。
3.让校本课程“特”起来。在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基础上,聚集成员学校课程资源,建设具有集团特点和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。大自然小学教育集团系列校本课程成效显著,龙头学校大自然小学《轮滑》《烙画》校本课程,成员校长春学校《学生版画》、会元学校《农作物种植》校本课程等,为学生插上个性翅膀。
深化教育改革永远在路上。顺城区将始终坚守初心,融合创新,推动集团化办学深入发展,用“人民满意”这把标尺鞭策前行,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。